新聞資訊
News and Information
隨著城市化和工業化的不斷推進,垃圾產生量也不斷增加。垃圾分類能夠有效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末端處置的安全性,是垃圾進行“三化”處理的前提。
2016年3月31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年底,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在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
雖然我國已在垃圾分類領域開展了大量的探索,但從參與率和正確投放度以及資源化等方面來看,仍與國外先進城市有較大差距。且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緩慢,收效甚微。有學者指出,我國各大城市在垃圾分類的實施中均遇到了很多的困難。
《中國城市環境衛生行業發展報告(2013)》中指出,上海除了部分示范小區外,大多數小區的正確投放率只有10%~20%,廣州約為30%,南京約為20%。很多試點小區的垃圾分類工作仍然依靠保潔員的二次分揀,垃圾分類的效果不明顯。綜合分析,造成我國垃圾分類進展緩慢的原因主要分成以下幾個方面。
(一)垃圾分類引導和宣傳力度不夠
垃圾分類宣傳教育尚未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多數市民不了解垃圾分類的必要性,也不知道垃圾該如何分類。盡管有的市民已經通過各種渠道了解了垃圾分類工作,但由于缺乏對垃圾分類相關知識的了解,很多人還不知道具體如何分類,長期以來的生活習慣也難以在短期內改變,市民真正投入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人數還有限。
(二)垃圾分類系統建設和運行體系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城市垃圾分類的系統建設和運行系統還不完善,垃圾分類回收執行情況不容樂觀,市民參與垃圾分類的意識還有待加強。部分居民小區設置的分類投放垃圾箱形同虛設,混裝垃圾、混合收集、混合運輸的問題尚未根本解決,垃圾運輸體系與資源再生企業、末端處理處置設施尚未形成直接的供求關系,分類出來的垃圾沒有合適的處理方式。尤其是日常生活中產生的有害垃圾也沒有相應的收集處理辦法,大量的廢電池、廢舊熒光燈管收集后如何處置及處置的費用來源尚未明確。
(三)現有垃圾分類模式和體系還有待完善
目前國內城市的垃圾分類在按照不同的標準進行,如分成可回收和不可回收、有機物垃圾和無機垃圾、可燃垃圾和不可燃垃圾、干垃圾和濕垃圾等,名稱復雜的垃圾分類體系給市民的投放造成了困擾。小編在很多試點小區看到,“其他垃圾”收集桶有很多可回收物便把可回收垃圾也扔進“其他垃圾”桶。
綜上所述,要想做好垃圾分類,必須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解決居民參與率低的問題;
2.解決垃圾分類之后的去向問題;
3.解決垃圾分類的精細化管理難題。
最近兩年,垃圾分類工作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面對垃圾圍城,全國各省市、區縣、單位聯合企業在推進垃圾分類減量中,探索出了很多好經驗好做法。下面小編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國目前主要的幾種垃圾分類模式:
01二次分揀模式
生活垃圾二次分揀,就是依靠分類指導員的雙手,將小區綠色廚余桶中的非廚余垃圾挑揀出來。簡而言之,就是讓分類指導員變成垃圾分揀員去代替居民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
本文由集研發、制造、銷售及售后服務于一體的電動環衛車專業制造商江蘇馳城環保電動車原創,馳城專注生產電動垃圾車、電動環衛車、電動保潔車、電動高壓清洗車、電動掛桶車、電動運桶車、電動清運車、電動側裝車等多種系列產品。
如需轉載請注明來自http://www.kingkangda.cn/